旧社会的借据
一张借条
工作人员喊来傅德辉盘问,傅德辉不敢撒谎,他对工作人员老实回答:“我当年确实借了一笔钱给朱总司令,让他能去留学,这事是真的。”
是真是假,一问便知。很快,一封电报就发到了朱德总司令的办公室,朱德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,立即回复说:“确有其事,请让他来北京。”可是大家还是迷惑不解,朱老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,和地主本该是不共戴天的关系,为何还会有这样一张借条?
事情得从朱老总年轻的时候说起,当时生逢乱世,心忧国家的朱老总决定投笔从戎,报效国家。因此,他考入了讲武堂,成为了一名军人。从讲武堂毕业之后朱老总便开始随着军队南征北战,因为朱德指挥有方,所以很快就成为了军队中炙手可热的新星。
但是朱老总却没有满足于现状,他知道,自己立下再多的战功,也都是为军阀做嫁衣,真正要救国,是不能指望军阀的。朱老总很快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,他想要找到一条救国的路,但是当时的中国教育资源匮乏,朱老总便决定去海外留学深造。
可留学这件事情对朱老总而言并不容易,虽然朱德当了几年兵,但是手里积蓄不多,朱家更不是什么殷实人家,承担不起留学海外的巨额费用。不过朱德不是害怕困难的人,他将自己手头的家产变卖,带着不多的资金踏上了前往德国的邮轮。
在德国,朱德接触到了很多我党人士,比如周总理。他的思想飞速进步,当时朱德已经是一个中年人,还能有这样学习新事物的勇气实属难得,朱德很快就选择成为党员,立志用马克思主义来挽救国家。
雪中送炭
1925年,为了响应国内的五卅运动,朱德等人也在德国组织了几场规模不小的工人集会,这样的行为自然不被德国军政府允许,很快,警察就找上了门。德国当局将朱德抓进了监狱,组织内的同志得知消息赶紧四处托人保释,花了好大力气才让朱德恢复自由。但是德国不允许朱德继续在此生活,朱德只能另寻去处。
组织上建议朱德到苏联留学,朱德也正有此意,可是朱德依旧面临囊中羞涩的大问题。不管德国也好,苏联也罢,留学都需要钱,然而朱德经过连番的折腾,身上一个铜板也拿不出来,同志们身上的钱也凑不够,朱德左右为难,这个时候,朱德想到了自己的同学傅德辉。
傅德辉也是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,他出生于地主家庭,生活非常富裕。傅德辉从前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,后来在导师的建议下来到德国学习,希望学成之后回国协助进行实业建设。虽然傅德辉并不是党员,对政治兴趣也不大,不过他为人热忱,欣赏朱德的为人,所以两个人关系一直很不错。
现在朱德有了难处,便不得不向傅德辉开口借钱,傅德辉对于朱德之前入狱的事情有所耳闻,现在知道朱德有意去苏联,他二话不说就拿出了一百块大洋资助朱德留学。朱德看着这笔钱非常感动,毕竟他当时还算半个犯人,身份敏感,这种时候傅德辉不仅不和自己疏远,还如此慷慨,真是侠义心肠。
朱德收下了这笔钱并打了一张借条交给傅德辉,承诺自己将来手头宽裕就还给傅德辉这笔钱。但是,兵荒马乱,朱德从苏联回到中国之后,就再也没能联系上傅德辉。
重操旧业
其实傅德辉回国之后没有去别的地方,而是回到了四川老家,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开办了一家水泥厂,原本生意很红火,但是很不幸,从抗战爆发之后,傅德辉的水泥厂就遭遇了种种打击,官府看中了傅德辉这条大鱼,经常上门来征收苛捐杂税。又有不少外资负责人来到傅德辉这里,想要收购他的工厂,做外国人的生意。傅德辉脾气耿直,不愿意和这些民族败类为伍,一气之下,他就关了工厂。
幸好虽然工厂关了门,傅德辉还有祖产供自己生活,因为事业遭受打击,傅德辉心灰意冷,从此深居简出,不问世事,直到新中国成立。
傅德辉是在报纸上看到朱德的名字的,过去他虽然一直听说朱老总的大名,可是重名重姓的人多了去,他不敢确定这个朱德是不是自己认识的朱德,直到在报纸上见到照片,傅德辉才确信。傅德辉倒是没想着找朱老总要钱,当年他借钱,也是热心助人,并不是为了求回报,如今他看到朱老总还活着,心里已经非常高兴了。
只是傅德辉没想到,自己的磨难还在后头。建国之后,他这个大地主自然备受冷眼,家产也被查了又查,傅德辉知道自己一家三代的确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,于心有愧,所以也任凭处置,然而一张借条出现,事情又峰回路转。
朱老总发了电报之后还不放心,又打过来电话说:“他是个搞科学的,是个难得的人才,你们不要为难他!”别人不清楚,朱老总却知道,自己这位旧相识是化学系的状元,若不是后来心灰意冷,本也该是风云人物。
在朱老总的鼓励之下,傅德辉重拾了自己过去的学问,投身实业,致力于家乡的化学工业发展,在西南工业部担任委员,将自己毕生所学奉献给了祖国。经过多年的等待,当年的两位朋友终于都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。